一、教育目标
为提升我院学生的法律意识,使其对常用法律法规有基本的认知和理解,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,推动校园形成学法、懂法、守法、用法的风气,减少校园内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。通过普法教育活动,增强学生参与法治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社会责任感。
二、具体计划
(一)时间安排
本次普法教育活动为期一学期,分为三个阶段进行:
1、宣传动员阶段(第 1 - 2 周)
通过学院学生会等部门,利用宣传栏、学院网站、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普法教育活动的通知和宣传海报,介绍活动的目的、内容和形式,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。同时召开各班级动员大会,由辅导员向学生详细讲解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性,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各项活动。
2、集中教育阶段(第 3 - 16 周)
法律知识讲座(第 3 - 10 周):邀请法学专家、律师、等法律专业人士,举办两次次法律知识讲座,讲座内容涵盖宪法、民法、刑法、劳动法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。每次讲座时长控制在 90 分钟左右,其中包括 60 分钟的讲解和 30 分钟的互动答疑环节。
法律知识竞赛(第 11 - 12 周):组织全校范围内的法律知识竞赛,以班级为单位组队参赛。竞赛分为初赛(笔试)和复赛(现场答题)两个环节,通过初赛选拔出若干支队伍进入复赛,复赛设置必答题、抢答题、风险题等不同题型,对表现优秀的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。
模拟法庭活动(第 13 - 14 周):选取典型案例,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。由学生分别扮演审判长、审判员、公诉人、辩护人、被告人、证人等角色,模拟真实的庭审过程,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法律的严肃和公正,增强对法律程序的了解。
法治主题征文比赛(第 15 - 16 周):面向全院学生征集法治主题的征文,鼓励学生结合所学法律知识和自身感悟,撰写文章表达对法治的理解和思考。组织专业教师对征文进行评选,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奖励,并推荐部分优秀征文在学校刊物上发表。
总结评估阶段(第 17 - 18 周)
收集整理活动过程中的各项资料,包括讲座课件、竞赛试题、学生征文、活动照片等,进行归档保存。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效果的问卷调查和知识测试,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活动的满意度,评估活动的成效。召开总结大会,对在普法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,总结活动经验和不足之处,为今后的普法教育工作提供参考。
三、参与人员
组织协调人员:由学院团总支组成活动组织协调小组,负责整个普法教育活动的策划、组织、实施和监督工作。
授课及指导人员:邀请法学专家、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士作为讲座嘉宾和活动指导教师,为学生传授法律知识、指导实践活动。
参与学生:面向全院各年级、各专业学生开展活动,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普法教育活动中来。
三、措施
师资保障:与校外法律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确保能够邀请到经验丰富、专业水平高的法律专业人士来校授课和指导活动,同时组织校内法学教师参与活动的策划和组织,发挥其专业优势。
宣传推广:充分利用多种校园媒体平台进行活动宣传,定期发布活动预告、进展情况和成果展示等信息,提高活动的知晓度和影响力。在校园内设置专门的普法宣传栏,张贴法律法规条文、案例分析、活动海报等内容,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。
激励机制:设立丰富的奖项,对在法律知识竞赛、模拟法庭、征文比赛等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团队进行表彰和奖励,如颁发荣誉证书、奖品等,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同时,将学生参与普法教育活动的情况纳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,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考依据之一。
互动交流:在各项活动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,设置提问环节、讨论环节等,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,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,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优化,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。
四、总结
本次学院学生普法教育方案通过多形式、多层次的活动安排,旨在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。在实施过程中,注重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和有效落实,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,确保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。活动结束后,认真总结经验教训,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,为今后开展更深入、更有效的普法教育工作奠定基础,持续推动校园法治文化建设,助力培养具有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大学生。